2022年06月22日 來源:粵學習客戶端
分享到:
池塘太小養不到大魚
血脈相連、發展相依。隨著越來越多香港人來到內地生活、工作,港人子女在內地如何成長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梁振英牽頭創辦的民心港人子弟學校,今年九月將在廣州南沙開學。
談及學校為何取名“民心”,梁振英說:“香港青年人的未來發展,在于他們是否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國家現在這么好的發展勢頭,平臺大,給各行各業有著各種志趣的青年人都有很大的發展機遇。香港的青少年能夠把握這個機遇,在于他們是否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他們能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視乎他們的心是否能夠同內地相通。心相通之后,相信他們可以更加好地利用國家發展的大機遇。我們歸根到底是希望香港的青年人可以在這樣的條件下成長,要有香港根、中國心、世界觀,他才是一個有大格局的人。說得直率一些,如果池塘太小,是養不到大魚的?!?/p>
至于為什么選址廣州南沙,梁振英解釋說,因為南沙離香港近,在香港西九搭高鐵去到距離學校大概五分鐘車程的慶盛高鐵站,只需要十五分鐘。它是整個大灣區九個內地城市的幾何中心?!拔蚁M谶@個民心學校里,課余的時候、周末的時候、短假期的時候,同學可以由南沙出發,通過乘搭巴士、高鐵等公共交通工具,去好多地方,觀世界、長見識?!彼e例,比如在南沙,就有一個大型中日合資汽車廠,每年生產一百萬部汽車,如果有同學對這方面感興趣,是能啟發到他們向自己的志向邁進。如果在香港讀書,無論書本怎么講,沒有去過現場看過,這種心志難以得到啟發。
梁振英還堅信,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當中是有很重要的功能角色作用?!跋愀劭梢宰龊芏喾矫娴墓ぷ?。但是往往內地不知道香港的功能是什么?!彼詡惗貫槔?,“很多人以為國際航運中心等于一個碼頭、貨柜港。倫敦是世界上最有名,賺錢最多的國際航運中心,但是它是沒有貨柜碼頭的。他們是在寫字樓里面做船舶的買賣、租賃、融資、保險、注冊登記以及相關的法律服務?!?/p>
梁振英認為,這些正是香港可以做的,可以配合國家成為一個造船大國、航運大國。但要克服“雙方都不知道”的問題。于是,他向廣州提出利用南沙作為一個平臺,促進整個廣東,包括廣東大灣區城市和香港的合作。
留美教授為何要回香港辦大學?
回歸后,背靠祖國的香港就像一塊“磁鐵”,除了資金、市場,更有一大批愛國情懷和國際視野兼具的各界精英來到了這里。1988年,香港科技大學創校校長吳家瑋毅然放棄了國外名校的教職,帶著熱誠、學問、能力來到香港,與十多名留美學者一起,同創了香港科技大學。談及當時所做出的這一決定,吳家瑋說:“當時我們希望能夠在回歸后的香港為國家做點貢獻。我們覺得一定要回來,1997年以后的香港一定是會更好?!?/p>
從1992年起,吳家瑋開始推動香港科技大學進入內地?!翱梢哉f我們是第一個進去(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眳羌椰|深信,“香港的發展一定要用腹地,一定要走進內地才有前途?!?/p>
吸引近25萬非本港優才在港工作
25年來,為促進香港與內地人才交流,香港入境事務處也適時推出相應政策,積極配合并方便人才進入香港的安排。
據香港入境事務處副處長郭俊峯介紹,2003年,香港推出“輸入內地人才計劃”,讓一些內地的優才和專業人士來港工作。截至目前該計劃共有約155000名申請人來香港工作。另外,由 2008年5月至今,“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也吸引到約92000名申請人留在香港發展。2018年6月,特區政府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迄今吸納世界各地約200名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科研工作。
1989年出生在內地的張欣宇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深圳讀完高中后,2008年考入香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畢業后留在香港工作,結婚、生子、立業。在他眼中,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香港必然是國家和外部世界的一個交流的重要橋梁,擔當著“中間人”角色。他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內地市場將有更多需求,而這種需求給了香港一個機會,“去發揮我們無論是在金融、航運、物流、貿易方面種種的專業優勢?!睆埿烙钫f。
7天建成方艙醫院創造與時間賽跑奇跡
內地人才為香港發展注入“新血液”,但跨越地域的血脈交融并不僅限于此。
今年2月,香港遭遇了開埠以來最為嚴重的疫情。超過118萬人染疫,9000余人死亡。最危急的時刻,中央全力支持。除了在落馬洲河套建立應急醫院,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與中國建筑國際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在九龍與新界新建8處社區隔離及治療設施。令香港市民震驚的是,才用了七天,中央援建的青衣方艙醫院就竣工交付,創造了與時間賽跑的奇跡。
“那一刻我們意識到,其實我們是在這里救命,很多人需要這些方艙去渡過這個難關?!苯ㄖ鹗痖L何永賢形容參與此次中央援建的社區隔離設施項目,好像參加了一場“建筑界奧運會”,不斷在破世界紀錄。她期待,可以在疫情之后,回到內地學習交流,“三四日我想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回來?!?/p>
抗疫義工訴心聲:“我是紅色的”
中央系列援港抗疫措施也極大提振了香港市民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香港義工蔡達豪說:“有內地來的專家給我們指引,還有一些快測試劑、醫療包,這些都是中央給我們的。沒這些支援,我們根本無法承受第五波疫情。甚至有不同政見的義工,他先入為主了,我解釋給他聽,我們其實是為香港服務,不要把“政治”擺進你的思想里。如果你硬要我說個顏色,我會告訴你,我是一個黑頭發、黃皮膚、黑眼珠的中國人。我是‘紅色’的?!?/p>
?。?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記者 陳晨)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朋友圈